返回/Back

 
  《别人的忧愁在哭泣》赏析  
 

作者 :莫迪利阿尼
2005-8-10

 

本文同意转载,但希望转帖时标明出处,作者,谢谢合作!

想必这个名字,Vitas的歌迷都很熟悉——《微笑》专辑的第4首歌,在“我母亲的歌”演唱会上的一个重要节目,曲作者与演绎者都是Vitas自己。综合来看,是各方面都值得用心体会的一件艺术作品。

歌曲赏析

题目就劈面惊艳。乍一看,“别人的忧愁在哭泣”,是客观铺陈、叙述的笔调,然而只要一听温柔而忧伤的前奏,便能清晰地体会到音乐是在抒发自我情感。一首抒情歌曲能选择如此题目,真是一片诗心无处不在。读题听乐,很容易联想到杜牧的一首诗:“多情却总似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的离别伤情如此深重,以至于一切语言都失去表现力,而显得“冷漠无情”,反倒是一旁的蜡烛,在替人传达心声。然而,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蜡烛垂泪,其实是诗人心情的写照,“别人的忧愁在哭泣”,也一样是曲作者自己哀伤忧郁的意象。

前奏的乐句过后,Vitas低吟细语般的声音缓缓地滑进听者耳中,如歌曲的题目一般,以平静铺陈为特色,然而只要细心聆听,便感觉到“平静”背后隐隐的不安:这种不安来源于前奏铺垫的抒情基调与貌似冷静的咏唱之间形成的矛盾张力,也赖于Vitas类似“童声”的音色造成的意境:清澈、温柔、微微的一点颤抖——犹如拂过钢琴琴键的修长手指,优美雅致而又有些许神经质。
纵观Vitas的众多歌曲,从厚实低沉的男声,到雌雄莫辨的高音,都可信手拈来,其音域的宽广度令人叹为观止。而真切地表现出有如稚童一样声音效果的作品,《别人的忧愁在哭泣》无疑非常有代表性。每每听到此曲,便不由得感叹:有的媒体讲,经过测试,Vitas的声音只有“7岁”,这报道的真实与否姑且不论,对声音感觉倒是真到位。

一段絮语般的铺陈过后是抒情的吟咏——此时的抒情尚有相当节制,现出些许谨慎色彩,尽力保持着“讲述别人忧愁”的旁观者身份,然而渐渐高亢的声调,又不由自主地渗进了作者由衷的感怀。

接下来又是一段铺陈,将节奏放缓一步。然而随着歌曲的推进,歌者“自我”的成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此时的背景中加进类似叹气声音的和声,使曲调不似开始的冷静。
至此,听者不由得开始某种期待——果然,长号、小号等乐器一起加入,音乐开始时小提琴与电子风营造的温和婉约一变而为激情昂扬,似作者不可遏止的情感开始爆发,“旁观者”的形象,已经不能适应表达的需求。
随后是Vitas标志性的高音——如满树繁花刹那绽放,然而在高音处,依然可以听出峰回路转的跌宕与收放自如的从容,犹如雨燕在云中的穿梭翻飞:好一幕华丽的听觉风景!此时的抒情,是毫不掩饰的自我抒发——所谓“别人的忧愁”,也已经与歌者融为一体。

忘情总是暂时的。高音华彩一过,Vitas的声音又变回喃喃细语般的吟诵,有如叹气的背景音再次出现,直至转为耳语般的私语完成退场——再扣“旁观者”的身份,与开始的曲调风格形成呼应,也成为如同“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袅袅余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舞台表演

《别人的忧愁在哭泣》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也正因其优秀,自创作出来之后,又在舞台上得到不断的演绎。在Vitas“我母亲的歌”演唱会上,也成为一处引人关注的节目(取自Vitas在莫斯科“俄罗斯”音乐厅的演出,视频文件来自网站:http://www.vitasmp3.narod.ru,下同)。
与歌曲“收敛——放纵——收敛”的特色相呼应,舞台上的Vitas也表现出了这样的风貌。
当前奏音乐响起的时候,观众看到的是蹲在台上的Vitas,水样的静谧、水样的忧伤;随着歌唱的演进,他的肢体也渐渐舒展,成为站姿、踱步;当灿烂的高音来到,Vitas也到了台前,尽情挥洒的动态调起全场观众的热情,在台下高呼的衬托之下,Vitas入云的声音,宛如一片波涛之巅的绝美浪花,与周围的一切密不可分,然而又无可置疑地占据王者之位,高高在上。
人的感情抒发是有惯性的,一旦激情冲破藩篱,再要收束就不那么容易,然而,当高音的繁华一过,Vitas转身走向舞台中央,随即低沉下来的伴乐又令观众迅速平静,偶尔还有一两处未经克制的叫喊,也在Vitas一个手势之下化为静寂,于是,温柔的细语再次成为主色调,Vitas的动作,也变为止步、收敛,最后静静地伏在舞台上,而此时,伴奏停止、灯光转暗、熄灭——真是每一环节无不与音乐意境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完美。

将一个节目单独看,自能体会它的种种魅力,若将其与演出的宏观背景结合,则又会发现,在成功的演唱会中,每个节目与整场晚会之间,存在着丝丝入扣的关联。
如此,有必要先解读一下“我母亲的歌”演唱会的基调。
相对而言,上半场是作者更看重的部分,曲目编排、服装搭配、舞台动作莫不经过严格推敲,可以说整个前半场都是浑然天成的一体;之后则活泼得多,着力强调轻松娱乐的气氛。
Vitas的演唱会,在2004年有二百余场,在不同演出中,也会做一些诸如增删节目、更换服装之类的调整,然而服装的变换几乎无一例外,都发生在下半场。由此可见上半场节目的协调一致程度:如果更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工作量甚至可以重新打造一场演唱会;也可见,当初磨合时花费了多少心血。
从舞台服装设计角度看,上半场出现的款式无一例外,都是西服套装,色彩则经历了黑、白、红三次转换,与歌曲演绎、灯光布景相呼应,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开场的黑色,对应的是《奉献》、《万福玛丽亚》、《甚至星星也显出书信的样子/失眠》、《第比利斯的雨》,以及《别人的忧愁在哭泣》,总的来说是忧郁、沉思的旋律占主,着力刻画的是“思念”。
之后的纯白,出场歌曲是《微笑》、《多年以后》、《海之歌》、《请预先回头看》、《首都的街道》,调子比前一节轻松跳跃,在开场似乎有些沉重的基础上添了提亮色调的一笔。
然而活泼不过是一个过渡,当服装基调转为红色,观众听到的是《歌剧1》、《灵魂》、《星星》、《秋天的叶子》、《妈妈》,情景顿时变为祭坛般的神圣:悲哀惆怅、柔情深意、宗教超越等意象结合在一起,酿成一樽醇酎,醉倒众生,歌者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几至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欲醒来只有靠“冷处理”——中场休息。

一个主题的演唱会,在不同的地方举行,面貌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歌者所做一些调整,必然是在“维持主题”的前提下。那么,具体表现就是:确定基调的主要歌曲必须保留、给演唱会起到“启、承、转、合”作用的作品,也必须维持不变。
具体到“我母亲的歌”演唱会,起到“搭架子”作用的节目,大约有这么几类:
——演唱会开始的三首歌曲与上半场的最后三首,有消息显示,Vitas要求观众不要在这期间献花,以求在音乐与情感的抒发中全神贯注,足见其重视程度,可以说,它们几乎奠定了整个演唱会的基调,完全可以成为整场的代表之作;
——下半场的氛围要轻松得多,最后作为压轴谢幕的《歌剧2》就显得格外有分量;
——类似《别人的忧愁在哭泣》这样承上启下的作品。

当演唱会拉开序幕,《奉献》的乐声响起时,Vitas依然在舞台深处,在钢琴前的自弹自唱显示着他多方面的技艺才华,也显示出离群索居般的孤独寂寞。随着演出的推进,他才一步步走向观众——纵观Vitas的众多现场录像,不难发现,在宽大的舞台上,他显得更加挥洒自如,似乎只有充分的空间才堪配那种技压全场的气魄,可见“Vitas就是为舞台而生”并非溢美之词。
到《别人的忧愁在哭泣》出场时,前面的节目已经将思念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此时歌者以貌似“旁观”的角度开始新的音乐,是既承接之前的抒情,又为之后活泼风格的转调埋下伏笔;此外,从开场音乐始,一直是Vitas切切歌唱、观众静静聆听的状态,歌者观者之间尚无“互动”交流,而在这首歌里,终于出现台上台下一呼百应的热烈场面,冲淡了一直笼罩在音乐厅上空的抑郁气氛。
当刹那放纵重回静谧,灯光全灭的时候,是歌曲的结束,也给整个演唱会画出一个休止符——待音乐再起,一身纯白的Vitas将开始诠释“微笑”。

《别人的忧愁在哭泣》收录于2002年发行的专辑《微笑》中,属于他比较早期的作品。
如果仔细聆听这一专辑以及之前的《哲学的思考》,会发现斯时的Vitas,对多种音乐风格都有探索,使他的专辑显得异彩纷呈。然而,并不是每种探索都在之后得到继续发展。随着他对音乐探寻之路的不断延伸,他的艺术也越来越显示出成熟的风华——技巧炫耀毫无悬念地被列入他“舍弃”的行列,达到相当艺术境界的,则又在完美表现方面孜孜以求。
即以《别人的忧愁在哭泣》而论,在“俄罗斯”音乐厅的演出,Vitas的歌唱甚至更强于专辑收录的效果——CD中的声音,高音固然清澈透亮,中低音区却没有如此干净,显出丝丝沙声(亦即“真声”或“胸声”的流露,属于假声技巧的缺憾),现场的声音却可达到不掺一丝杂质的纯净效果,可见舍弃“炫耀”,并不是放弃声乐技艺,恰恰相反,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的专辑与演唱现场,勾勒出Vitas不断成长的轨迹,但其中也有内在的一致联系,即如本文分析的作品,当观众看到演唱会上的表演,再回顾几年前那个灵气迫人的歌手,自会别有一番感慨。


附记——写本文的一点小感想:
屏风周昉画纤腰,
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
拂尘犹自妒娇娆。
 

返回/Back

 

 

Home  \  About VITAS  \  VITAS tours  \  The works  \  Multimedia  \  Serial pictures  \  Guest Book  \  Fans Club